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從洪蘭教授親職講座「閱讀神經機制」談起(文/黃國祥)

本文章已經過高雄市學習障礙協進會同意轉載
引用自:高雄市學習障礙教育協進會會訊 第14期(2009年10月號)



「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最拿手;人喜歡做自己最拿手的事。~洪蘭~」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的講座總有些插曲,可是也正因為這些插曲,讓每次的心得報告,都更有著墨之處。插曲之一:我們準備了搖控式的電子翻頁器讓洪蘭教授在演講中使用,但是教授卻希望自己能在電腦前自行操控,因此而衍生控制的問題。插曲之二,演講到末段,幾位小孩因不耐久坐而發出吵雜的聲音,影響了現場的秩序。

洪教授的處理方式果然有大師的風範,也從中讓我們獲益良多。關於第一個問題,她認為自己比較喜歡掌控自己能控制的東西,因為如此方能隨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時間與步調走,不用受制於人。所幸,我們也反應即時,從容應變,立即將教授想要的裝備整備好,讓演講順利接續。從這件事,我們看到堅持,也看到自己想的未必適合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才可以提供更適切的服務。

關於孩子吵雜的問題,教授很能感受父母的用心,願意帶孩子來聽演講。但會場吵雜,除了會影響演講的進行,也讓聆聽者「聽」的權利受到影響,因此教授當場就停止了演講。她給了孩子的父母兩個選擇,一個就是當場結束演講;另一個則是請家長讓小朋友安靜。在這個掙扎、尷尬的時刻,教授把她的堅持,以及為何要如此做的原因告訴了在場的人,而孩子也在家長的安撫下陸續恢復安靜,終於使得演講能順利的進行。這是一次很好的親職機會教育,我不但在當場看到了大家的改變,也看到了大師的風範,同時更高興現場的演講能順利繼續。

為了讓無法前來的家長能夠瞭解當天精彩的內容,也為了讓參與的家長再次回味,因此就我的觀察提出分享。如有疏漏或與您意見不一的地方,也請不吝補充與指正。


一、讓孩子主動閱讀:


動機主動的時候可刺激大腦的神經長出新連結。大腦的研究已經發現:主動學習可以讓大腦的神經聯結更緊密而被動學習卻使得神經聯結愈發稀疏。人類智慧的優與否,跟大腦神經元的緊密程度有關,當人類越是主動進行學習,神經元的連結就高度緊密,則大腦可運用的資訊就越多,所以,請多多鼓勵孩子主動閱讀。


二、培養還閱讀習慣:


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大部分的孩子都會主動的說話(少數因器官或外力因素除外),但要孩子養成閱讀習慣並不容易。尤其根據研究指出:三年級以下的孩子,注意力只有15分鐘。因此要透過不斷訓練與鼓勵,讓孩子自然而然喜歡閱讀。教授歸納閱讀的好處有四:1.神經元的主動連結; 2.防止大腦老化;3.增加創造力;4.增進同理心。


三.閱讀不忘運動:


閱讀需要一些背景知識,才能產生連結。所以教授認為真正的教室是在窗外的,而不是在教室中。根據研究,運動可幫助產生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有安定情緒的功用。所以,多運動其實是可以幫助閱讀本身的進行。


四、發展優勢智慧:


從大腦神經的剖析研究,發現了重要的事實:大腦有限,不可能全面都好。因此,為孩子找到優勢,順勢而為就變得相當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用自己的長處跟人競爭,才能找到自己的路。教授說:「任何領域,能玩出名堂,就會有飯吃。」她以獲得電動世界冠軍的曾政承例子說明,很會打電動一樣有飯吃:他從沉迷電玩的中輟生,一夕間搖身ㄧ變,成了萬眾矚目的世界冠軍。教授說:「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她更在意的是曾政承領完獎後,說自己想要學英文,並且想要設計遊戲程式,而這些都是主動的學習。愛因斯坦雖是學習障礙者,但卻能提出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獎。所以不要太沮喪於自己弱勢的地方,而應該積極發覺自己優勢的能力


五、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學校


洪蘭教授一直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她認為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而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自己在看電視,卻要求孩子去讀書,這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很困難的事。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關掉電視,帶領孩子一起閱讀,才有可能培養出具有閱讀習慣、喜歡閱讀的孩子。其次,教養是藝術。她建議用「身教」、「講道理」而非「打罵」的方式來教孩子。因為「打」造成孩子身體的痛,而「罵」常帶給孩子心理上的傷害,但最大的傷害,則莫過於視而不見的「忽視」。父母是孩子在家庭中學習的典範,因此,由家長們來引領家中的閱讀風氣,效果非常強大。


六、閱讀秘訣分享:


1.閱讀要學會找 key word(關鍵字):一本書通常都有好多頁,即便是大人,有時也會看了前面,而忘了後面;孩子亦然。因此,閱讀時可以提醒孩子注意下面這些關鍵字:包括主角是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最關鍵的事?結果如何?…這些問題,都有助於讓孩子對故事產生整體的連結。此外,也可以讓孩子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將閱讀的內容講出來,訓練孩子養成閱讀時找關鍵字的習慣。




2.年紀大不同: 孩子在入小學之前,可以以繪本為媒材,講故事給孩子聽;等孩子到了一、二年級,就要「學會閱讀(Learn to read)」,要求孩子把看過的故事講出來分享;小三以上就要「從閱讀中學習(Read to learn)」,甚至可以要求孩子改編故事結局或方向。



3.男孩女孩不一樣:教授從臨床的大腦熱區掃描研究指出:男孩和女孩的大腦反應大不同。針對同一種情緒(如:興奮、悲傷、生氣),大腦的反應區熱點不同。所以女生常較容易把情緒說出來,且在表情辨識上也比男生快。因此,在閱讀的時候,教授也引用研究,指出男女性之間明顯的差異:在看完一本書後,請一群男女學生畫出他們剛剛所看到的內容,女生傾向於畫出故事當中提到的名詞(如:公主、王子、狗等),男生則傾向於畫動詞(如:跌倒、跑步、拍球等)。女生喜歡故事類的書,男生喜歡操作類的書。所以,我們要投孩子之所好,先拿孩子最喜歡類型的書,引誘他們喜歡閱讀。


「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最拿手;人喜歡做自己最拿手的事。」個人覺得這段話包含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優勢智慧」與「主動積極」。從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來說,孩子喜歡的事通常代表著本身有這方面的優勢智慧,所以做起來特別容易上手,也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更進一步增強了自信心,當然也就會更喜歡做。所以,想辦法把我們希望孩子做的事,變成孩子喜歡的事,這就是父母要努力的方向。




很感謝洪教授再次的蒞臨,帶給光興家長最好的禮物和提醒:1.陪伴孩子成長;2.培養閱讀的習慣。她說:「過去的經驗造成現在的你;你對孩子的態度造就孩子的未來。」親愛的家長,孩子的未來就取決於我們現在的態度。結語時,教授說:「充實的一天帶來好眠;充實的一生帶來安息。」相信那晚參加的講座的家長們,都有一夜的好眠。也盼家長能夠引領孩子進入閱讀的天地,讓閱讀充實家庭的每一天,而有天天的好眠。

成績差就是有學習障礙?(文/王瓊珠)

本文章已經過高雄市學習障礙協進會同意轉載
引用自:高雄市學習障礙教育協進會會訊 第14期(2009年10月號)


一般人對學習障礙的了解,多是從字面的意思去臆測,在外行人想來,學習障礙常常和學習有困難,成績低落,前途無"亮",不用功,懶散等負面行為連在一起,大概很難想像世界級的人物,如:愛徒生之類的也有學習障礙吧!

安徒生雖然是丹麥國寶級的人物,但從事傳記資料得知他從小有拼音和字形書寫的問題,還曾被斷定為無法從事文學相關行業.至於發明家愛迪生,從小的求學過程就不順遂,老師認為他有智能障礙,最後只好輟學在家,由母親敎他基本課程,不過愛迪生在閱讀方面卻極為費力.有趣的是,愛迪生的閱讀障礙並沒有因此阻隔他在理科的天份,他把畢生的精力都投注於實驗工作,發明的東西不計其數,有些發明物(如電燈),至今還繼續造福人類呢!

從接觸家長的經驗中,筆者認為有幾個關於學習障礙的迷思極待澄清,包括:學習障礙是不是智能不足?學習障礙是不是因為孩子不用功,或是老師教學無方才會這樣?學習障礙是不是只有學科學習困難?學習障礙者和別人相比,他們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事實上,學習障礙屬於特殊教育的一類,詳細的鑑定標準請讀者參閱教育部87訂定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第10條.


(1)學習障礙是不是智能障礙?---->不是.

「智力正常或正常程度以上者」是鑑定學習障礙的基準之一,因此,如果是因為智力較低,以至於各方面的學習都比同年齡的孩子慢,並不能稱他為學習障礙。不過不可諱言的,有些智商處於臨界的個案(如:七十左右)是較模糊難辨的,需要參考其他資料。


(2)學習障礙是不是因為孩子不用功,或是老師教學無方才會這樣?---->不是.

  目前學者專家對學習障礙成因的推測,認為它主要導因於大腦皮質層細部架構錯亂,以至於個體在注意、記憶、理解、表達、知覺或知覺動作協調等能力,有顯著問題,例如:對語音分辨能力不佳,記憶短暫,忘性高等,然而這些微的神經功能異常,並不一定是現有的腦部儀器能偵測出來的。另外,學習上的問題也必須排除教學不當所致,換言之,這群學生和多數人一樣接受一般教育,老師教學很認真,學生也努力學習,但進步仍然很緩慢者,我們才會懷疑他有學習障礙。


(3)學習障礙是不是只有學科學習困難?---->不是.

  學習障礙是個異質性大的群體,它並不是一種單一類別的障礙。在學習障礙的大框框下有各種類型的障礙。學習障礙者中有為數不少的人屬於閱讀障礙者(如:湯姆克魯斯、李光耀),或併有書寫障礙(如:安徒生),這些人的讀寫能力低於同年齡的閱讀水準許多,閱讀十分吃力和緩慢。另外,有些學習障礙是算數方面的障礙,即便是簡單的數數或加減,都得用數手指頭的方式作幫助運算。

  除此之外,還有一小部分的學習障礙者的問題不在學科學習,而是空間、知覺、動作協調等。例如:即便很大了還是左右分不清,沒有空間觀念常迷路,或是對社交人際互動的察覺力很低,不清楚別人情緒的變化。所以,不是只有學科學習有問題才是學習障礙,它也可能包括非學科的障礙。


(4)學習障礙者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學習障礙者比較明顯的特徵是內在差異大.

  跟視障、聽障、智障,或是肢體障礙者相比,學習障礙者算十分「隱密」的一種障礙,一般人很難從外觀看出,可是相處久了,就發現他們有不少難以理解的矛盾現象。例如:有的孩子操作能力明顯優於語文能力,讓他動手做會比說的好;有的孩子語文能力和數學能力差了十萬八千里;有的孩子聽題目做答與紙筆測驗結果,會有懸殊的差異,紙筆測驗時多空白或是錯誤連連,好像什麼都不懂,可是同樣的試卷,若是念題目讓他作答,又能答得頭頭是道。

  也正因為這樣難以理解的顯著差異,讓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常遭受不白之冤,許多大人認為他們是不為而非不能也,不斷要孩子以勤補拙,殊不知沒頭沒腦的重複練習,只會消耗孩子的精神,無助於學習。